
马戏(埇桥马戏),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传统杂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埇桥马戏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成形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恢复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壮大于改革开放时期,经历了一个由马背上的武艺、马背上的杂耍到动物的展演、动物的驯化再到马戏表演、马戏艺术的发展过程。埇桥马戏集杂技和动物表演于一体,人与动物同台演出,把赖以生存的技艺演绎得红红火火,共同创造出生命的乐园。马戏艺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马戏艺人将地方戏曲曲艺、民间艺术、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及优秀的外来文化等因素巧妙融入马戏艺术之中,使马戏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2008年6月7日,马戏(埇桥马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Ⅵ-51。
宿州市埇桥区马戏协会成立于2009年11月13日,宿州市埇桥区马戏协会是由全区马戏从业人员组成的人民团体,是埇桥马戏艺术家自愿结合的马戏专业性群众组织。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宿州市埇桥区马戏协会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马戏(埇桥马戏)”项目的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