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马戏
国家非遗 埇桥马戏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其丰厚古老的文化积淀,波澜壮阔,令世界惊叹。马戏,作为中国杂技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新中国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力昌盛,国泰民安,人民生活富足,文化娱乐需求提升,那些活跃在各大风景名胜区的马戏团、那些活跃在全国各地的马戏大棚,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喜闻乐见,这些马戏团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假如你走进这些马戏团、走近这些马戏人群,仔细打听他们的归属地,十有七八,他们会说:我们是安徽宿州人。
一门民间艺术,能在一座城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雄踞中国马戏演出市场的半壁江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但这并不奇怪——
宿州,是一座农业大市,这些宿州马戏人,几乎全是农民。
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其丰厚的文化沃土,是宿州马戏产生的根基所在。
宿州,皖北门户,徐南形胜。位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淮海经济区腹地,居长江三角洲经济带西缘;1999年撤地建市,辖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埇桥区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口630万,总面积9787平方公里。
宿州,历史悠久,岁月如歌。文明的篝火自新石器时期燃起;周庄王时名“宿国”;秦汉时称“九州通衢”之地;隋时开凿隋唐大运河,宿州前身埇桥成为古汴重镇,“帆樯如林,商旅云集”;公元809年,唐始置宿州。
“跨汴阻淮,信江北一要地”——正是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和特殊,宿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大泽风雷、楚汉相争、垓下之役、符离鏖兵、淮海决战,均发生于此。
这里,还是孝贤之首闵子骞“鞭打芦花车牛返”的故事发生地,是“竹林七贤”当中嵇康、刘伶的出生地,是白居易生活长达22年并咏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寓居地;这里,还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先驱、中国美术考古学派的开创者王子云的故乡,是我国现代雕塑事业的奠基人刘开渠的诞生地,是著名抽象派艺术大师、法兰西学院艺术院士朱德群的原籍;
这片土地,还是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客居过的地方。1938年,她以宿州农村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作家,她的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安徽宿州的农民生活。她在《大地》中挖掘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农民与土地。
是的,农民与土地。今天,当我们回望宿州过往的历史烟云时,我们也会被这两个词汇吸引:这片土地,不仅崛起了一座勃勃生机的城市,她还绽放出了书画、奇石、戏曲、马戏四朵引起国人关注的绚丽艺术花朵。
特别是马戏——拥有当今中国马戏市场份额一半以上的马戏人,几乎全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农民!
“宁走三江口,不过蒿桃柳”,这句话,流行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马戏界、流行于那些常年奔波于江湖的杂耍艺人口中,如今,已经成为宿州马戏人的“金字招牌”。这句话的意思是,宿州埇桥的蒿沟、桃沟、柳沟一带,马戏技艺水平高,同行到这儿来表演,是班门弄斧;埇桥,是他们的巡演禁区。
宿州埇桥马戏艺术的前身,是始于明末至清代中期的民间杂技,到了清朝末年,该项艺术已具有相当规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埇桥区的蒿沟、桃沟、柳沟一带,以尹清云(尹大萝卜)、顾传标(顾小耳朵)、吴清云、王怀玉、尹清川为代表的民间杂技名人,率先将马、猴子、狗等动物表演引入演出,取得很大成功,并在业内留下“宁走三江口,不过蒿桃柳”的美誉。解放后,在郑纪荣、李同仁等民间马戏大棚的基础上成立了大众动物表演团(后更名为宿县动物表演团),随后,宿州马戏艺术逐渐形成井喷式的壮观景象:马戏民间团体由埇桥区蒿沟、桃沟、柳沟三地向灰古、永安、顺河、时村、符离等周边乡镇扩展,呈现集群状态。一时间,国营马戏团、民营马戏团并立,固定演出场馆与流动马戏大棚共存,宿州马戏不但风靡全国,而且走出过门,走向了世界。
“杂技的中心在吴桥,马戏的中心在埇桥”,这句话,也成了马戏业内人士的共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宿州马戏进入大发展时期,民营马戏团林立,马戏世家重振雄风,数万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投身马戏行业,成为一个发家致富的黄金产业,他们将宿州埇桥马戏、宿州马戏文化带到了祖国的各个省区,生根发芽,广为传播;这些宿州马戏、杂技人当中,出现了14位国家级杂技家协会会员,出现了令国内外马戏团行称道的经营者、驯兽师杨志远、李正良、李正丙、杨恒军、郑德山、李国泰、林小法、吴正华、尹福利、杜华珍、杨乐、杨帆、冯辉、潘海波、韩大桥等等。该时期,宿州马戏热潮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宿州市、宿州市埇桥区也立足优势,多措并举,致力于马戏艺术的做大做强,在政策、资金、人才、宣传等方面提供支持,宿州马戏文化产业也渐成规模。
在宿州马戏的发展史上,一些重要的日期和时间,是令人难忘的:
2001年10月,安徽明星大马戏团参加第八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驯狮虎》节目夺得金狮特别奖。
2002年10月,安徽明星大马戏团参加第五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节,《驯狮虎》节目荣获黄鹤铜奖。
2006年初,中国杂技家协会在济南召开发展民间马戏艺术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宿州的民间马戏艺术,是中国马戏的“龙头”,马戏市场占有率达50%,其影响和艺术品位都名列全国前茅。
2006年5月,安徽省杂技家协会召开会议,把申报确立宿州市埇桥区为全国马戏之乡列为当年的工作重点,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对此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2006年8月,中国文联、中国杂技家协会正式授予宿州市埇桥区为“中国马戏之乡”。
2006年10月,“中国·埇桥首届马戏艺术节”成功举办。
2006年10月28日,宿州市埇桥区马戏产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
2006年11月17日日,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走进宿州》栏目组制作的埇桥马戏篇——《与狼共舞》播出。
2006年12月25日,宿州埇桥马戏被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12月28日,宿州市埇桥区马戏协会成立。
2008年7月,宿州埇桥马戏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9年9月,中共宿州市埇桥区委宣传部、宿州市埇桥区招商局设立《中国马戏之乡文化旅游开发项目》。
2010年7月,宿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中国马戏城暨宿州市野生动物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0年8月,宿州市埇桥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十二五时期(2011-2015)保护规划书》出炉,总体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大、做强、做好、做优埇桥马戏,使之成为埇桥区最亮的流动的文化品牌。
2010年10月29日,“宿州·埇桥第二届国际马戏艺术节”拉开帷幕。这届马戏节期间,享誉全球50载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五国联合皇家马戏团与多台高水平的宿州马戏大棚竞相献艺,表演马戏、杂技、飞车特技、中国民间绝活等国内外顶尖优秀马戏节目。
宿州马戏,是宿州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实践培育出来的文化艺术奇葩,其驯兽技能、条件设施、演出水平、队伍阵容,以及动物的数量与种类等多方面,都处在了全国领先地位。截至目前,埇桥已发展各类马戏团40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年创收达4亿多元,成为全国拥有马戏团最多的县 (区),宿州市埇桥区已成为全国实际意义上的马戏中心。其创立的城市模式、景区模式、节庆模式等演出模式,对当前演艺市场的开发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如何进一步打造、提升宿州马戏艺术水平,挖掘、丰富宿州马戏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使之成为驰名中外的文化品牌,是宿州人面临的崭新课题。(陈曙光)